有关语文教学的几道选择题
——由“第四届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引发的几点思考
邱宇强
9月25日,以“探索东北派语文的特点”为主题的“第四届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在东北师大附中自由校区举行。本届论坛由东北师大附中承办,由附中语文教研室负责具体策划组织。论坛上,东北师大附中的王春老师做了《深度语文的价值追求与深度表达》的专题讲座;大连二十四中的刘彦彦老师、吉林一中的黄河老师、黑龙江省实验的李海平老师、东北师大附中的鄢霏老师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吉林省语文教研员张玉新老师、辽宁省语文教研员杜德林老师、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评测中心主任柳文波老师到会,对教师授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论坛”引发了我对目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意识到在语文老师面前有这么几道选择题,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题:是“单篇短章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
师大附中的鄢霏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目的是想在语文阅读方面做一个尝试。课堂教学让与会同仁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提到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单篇短章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一直是由“单篇短章”集合而成,这种教材支配下的老师,采取的也多是“单篇精讲”的教学方法,——至多在授课中加进去“拓展阅读”或是“对比阅读”,但总体下来,还属于“单篇短章”阅读的范畴。那么这种阅读有何弊端呢?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指出“单篇短章”阅读的弊端:“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针对这种弊端,叶老当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主张,他说:“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其实往前溯源,我们就会了解五四时期就有许多学人都有“读整本书”的主张,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比如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而再往前溯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读整本书”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副主编唐晓敏教授也主张现代的语文教育要“读整本书”,他引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明“单篇短章”的不足:“一颗大的钻石如果打得细碎的话,这些小破片价值之总和,无法和它原本的价值相比拟;一支庞大的军队,若把它分成若干小部队,则威力必大减,发生不了什么作用。同样,伟大的精神,若使之中断、搅乱、破坏或转向,它和普通精神已无任何差异。”他认为:“多年以来,我们的学生接触的不是‘大钻石’,而只是‘小破片’。这是目前语文学习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国外许多国家的“国文教育”教材就是“整本书”,国际组织认定下的中文课程也是主张“读整本书”。这学期我来到师大附中国际部,接触到一门国际中文课程:IB(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中文A文学课程。它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求学生读整本书。它要求选择普通课程的学生两年内研读指定书目和指定作家作品中的10部书,要求选择高级课程的学生研读13部。教授IB中文课程,让我反思国内的语文课程:我们是否可以在“读整本书”这方面做点探索呢?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改革尝试呢?有能力的学校是否可以先行做点尝试呢?
第二题: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
辽宁省语文教研员杜德林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提出了语文老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之前就有“以学定教”、“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等方面的讨论。只不过,讨论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因此,重提这个论题还是有必要的。关于“以学定教”等概念,有人进行过圈定,但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的理解。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以教定学”,就是教师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让学生来学习。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其实是不言自明。但是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做的往往相反。
在这次论坛上,一位老师讲授《雷雨》的时候,用下面的三个问题贯穿课堂:
“假定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真情,你能从本文的言语、事件当中找出来吗?”
“如此恩爱,为什么侍萍在年三十的晚上,被赶出周公馆呢?能否从侍萍的叙述当中找出点原因呢?”
“我们宁愿相信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具有真的一面,那么30年后当活生生的侍萍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又有何反应呢?你对周朴园得出怎样的结论。”
研读这三个问题,我们就思考,这三个问题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呢?教师是在“围绕着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还是在“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让学生来学习”呢?——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授课教师左一个“假定”,右一个“我们宁愿相信”,牵着“学生来学习”。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在解决教师的“假问题”,而不是在解决学生的“真问题”。其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处在云山雾绕之中,不知道老师下一步将把自己带向何方;课后,学生回味一番,也不知道这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
所以,教师要“以学定教”,解决学生的“真问题”。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自己“找地儿”“挖井”,然后让他们自己往里“跳”。必要的时候,教师再帮学生“挖两锹”,把学生往“井里”“推一把”。而不应该是教师自己“挖井”,然后把学生一个个的往“井里”“推”。
第三题:是“外部解读文本”,还是“内部解读文本”?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评测中心主任柳文波老师,对黄河老师的课做了大致以下的点评:
“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所以我注意到黄河老师上课一开始大约用了10分钟讲背景,而没有直接解析文本。这让我想起了去饭店吃饭,菜端上来了,但是服务员就是不让吃,而是大谈这道菜是哪请来的大厨用了什么食材、用了什么厨艺做出来的,等她介绍完了,当初吃菜的意兴已经减了大半。……我还注意到,课要讲完的时候,黄河老师又补充了很多内容,想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这就像要散席的时候,又上了好几道大菜一样。菜是好,但是大家都已经吃不下了,它们只能成了‘陈列品’。”
柳老师的点评,不仅恰切生动,而且还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外部解读文本”,还是“内部解读文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老师都爱围着文本兜圈子,文本之外讲了很多,等讲到文本,却寥寥数语收场了,这可以说是“外部解读文本”吧。在我看来,这样的解读,是不符合常人的阅读习惯的。因为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的是文本本身,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才去查看其它的相关资料。可现在的语文课,是老师先讲相关的材料,然后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试图让学生用相关的材料佐证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本末倒置”的问题,而是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处于“假阅读”的状况之中,从而造成一种后果,学生没有“真阅读”的能力,只有回答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主张“内部解读文本”,强调“细读文本”。做到这点,就要从改变备课习惯做起。一般教师备课通常的过程是,要备哪篇课文,就先看教参是怎么说的,看看鉴赏辞典是怎么说的,这个名家那个名家是怎么说的;上网搜搜,看张老三怎么讲的,李老四是怎么做的:反正是尽量多地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把各种说法写在书边上,写完了课也就算备好了,就等课上把这些“高论”传授给学生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浮于文本表面的备课,因为对文本的论述观点都不是老师自己细读文本得出的,老师的理解,还基本是停留在记忆别人观点的层面上。这样备课下的课堂,是缺失教师主体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身在课堂,但都是在宣读别人对文本的理解,没有教师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中是没有性灵的,是没有感情的,根本就是一个“传话筒”。
师大附中的王春老师在论坛上做了一个关于“深度语文”的讲座,我想其立足点其魅力所在,也是在强调“内部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吧!
第四题:是“秀教师”,还是“秀学生”?
在几位授课教师自评和专家评点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语文老师爱“秀”自己!
黄河老师自评时说:“我可能年轻,个人表现欲还比较强,用东北话讲有点爱‘得瑟’。”
刘彦彦老师自评时说:“我可能还是想自我表现一下,所以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却还总结一下,结果说得还不如学生,没有升华。”
专家在评刘彦彦老师的课时说:“老师讲得有点多,其实老师可以让课堂简约一些。”
专家在评李海平老师的课时说:“其实有些话,学生自己是能说出来的。”
专家在评鄢霏老师的课时说:“课堂的最后15分钟,基本是鄢老师的个人表演。”
老师的表现欲都很强,语文老师的表现欲尤其的强。所以我们常在课堂看到语文老师秀自己的幽默、秀自己的口才、秀自己的模仿力。但是,课堂是老师的同时,还是谁的呢?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展现老师的优秀”,还是要“让学生优秀”呢?
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秀,不是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言语上,更是体现在课堂设计上。老师的言语可能只能反映一个老师的基本功,课堂设计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思想。而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况且,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优秀,就在于在课堂中不是自己表现的有多优秀,而是让他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所以,真希望“秀老师”的老师越来越少,“秀学生”的老师越来越多。
本次论坛,除了引发我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外,还有很多,比如是强调把语文讲“深”,还是讲“浅”;比如语文教学是要“雅”,还是可以“俗”;比如语文课堂是“读”,还是“不读”?如果“读”该怎么“读”;还比如语文课能不能实行“目标化教学”,别云里雾里的……这些问题,我在思考,想是大家也在思考。希望更多的同仁参加到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来,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好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育。
(文中相关言论,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听课笔记整理,未经相关老师的核实,如有不确切之处,还请谅解)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相关链接:
参加“卢军良、孙立权名师工作室第一次联合教研活动”的听课笔记
http://qiuyuqiang.blog.zhyww.cn/archives/2013/201351812336.html
先当教书匠,再做教育家
——记孙立权老师在“陈元晖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http://qiuyuqiang.blog.zhyww.cn/archives/2013/201391601517.html
有关语文教学的几道选择题
——由“第四届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引发的几点思考
http://qiuyuqiang.blog.zhyww.cn/archives/2013/2013108142342.html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卢军良、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中的观摩课给我的启示
http://qiuyuqiang.blog.zhyww.cn/archives/2013/20136614520.html
我省骨干教师团队观摩孙立权老师公开课《鸿门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b56d10102eas0.html
“死去活来”讲《离骚》
——孙立权老师为我省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学员上观摩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b56d10102ed7q.html
孙立权、卢军良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次联合教研活动成功举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b56d10102ehda.html